航天材料,竟是村里造南风窗

北京哪能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呢喃,“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若至美栖和善卷,“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将不仅仅存在于梦境中。在美栖,嗅着花香,踩着花泥,玫瑰花田里看蜻蜓低飞;在善卷,沿村道山道而上,一栋栋小洋楼打开现代村庄的密码。

年7月,来自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行走长三角”实践队伍行至宜兴。宜兴市地处沪宁杭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是无锡市“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地貌布局素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称。宜兴,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板块,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样本模样”,这是如何开启的?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实践队员们带着问题与期待,走进了宜兴徐舍镇美栖村和张渚镇善卷村。

“一朵花”的产业希望

玫瑰花田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美栖村位于宜兴市徐舍镇北部,长久以来,没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只有农田。年美栖村刚并村时,稳定性收入不足60万元。

美栖村的玫瑰花田

年,村党总支书记宗华东带领村级党组织盘活亩闲置土地,建设美栖花田,将一片荒芜的土地改造成花的海洋,种植马鞭草、波斯菊等近百种花草,举办了两届“花田灯海艺术节”。

“当时都是村民们自己扎的花灯,没有第三方公司。”宗华东在给实践队员们播放艺术节的现场视频时,仿佛又回到了“花衬灯,灯映花”的场景中,眉飞色舞。年,宗华东经营着一家鼓风机厂,当时的徐舍镇党委书记,提出请他回村里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宗华东舍弃自己经营多年的工厂,回到故土,当起了村干部。

灿若云锦的背后都是倾心付出,为了保证灯节顺利进行,宗华东和村委干部党员们曾接连一个月睡在花田旁的集装箱中。年美栖村村级可支配收入达多万元。两年的艺术节,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名气打出去了,村民增加了收入,也由此带动了美栖村的第三产业。花卉产业或许是村级经济发展的一条出路。年,村里决定围绕花田做文章。

缘于偶然,宗华东了解到玫瑰花的附加值高,能做多个衍生产品。但美栖能不能种,怎么种都是未知。宗华东四下云南等地找技术人才,甚至带着一包土赶到云南做检测,“追”了一年半,终于感动了云南籍玫瑰种植专家。

但依然面临问题,也考验着“村庄掌舵人”的智慧。若地权和地块分散,则难以容纳现有农业生产力,变革的突破点也在于此。美栖通过土地流转,将生产粮食的农田转变为种植玫瑰经济作物的花田,深度开发玫瑰相关产品,并通过花田和彩虹步道的景致吸引游客观光。

美栖村的玫瑰花廊

“一天有80,多干多得”,正在花田里忙碌的花农说,“现在还留有几分地,种菜够吃了。”村民的收入而言,比过去纯粹靠天吃饭的“单打独斗”要笃定许多。目前,已有余名本地村民参与到鲜花产业中,每人每月近0元收入。走进美栖的玫瑰花产品加工厂,先进的温控系统和加工仪器在运转,村民们的角色转变为玫瑰深加工的工人。在酒红色的花瓣、沁人花香中工作,不再风吹日晒,也是另外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这样的村庄,寻找特色产业的价值在哪里?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冯旭对实践队员表示,“乡村自然环境、产品资源在哪里最被重视呢?只有城市,城市有消费需求。因此,要通过城、乡在人、地、产、财、信息等要素间的交流、互动,让乡村的资源、产品走出去,提升收入,实现振兴。而城乡融合的地区,也就是在城市(包括单个城市,也包括几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甚至是都市圈,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周边的乡村地区城、乡要素流动最为密集。所以,这些地区能基于自身条件、找准适合周边城市消费的产业发展方向,就有实现振兴的巨大可能。”

“逃荒村”的三产融合之路

这种规模化集约化的思路,在张渚镇的善卷村,也体现着。走进善卷村,山水相依相映成趣,农家别墅精巧别致,一派闲适却又藏富于民。曾经的“逃荒村”蜕变为如今的“文明村”、“美丽村”,变身法宝同样是产业振兴。

善卷村旧房危房改造的秀美庭院

离墨山南麓的善卷村原是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岕。各省市的人逃荒讨饭来到此地安家落户逐步形成村寨。70年代中期前,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从年开始用了三年,建成了山脚千亩茶果桑、山腰千亩竹杉树、山顶千亩苍松林。

年善卷村人开始办厂发展工业经济,以创办茶厂、耐火厂为起点,80年代创办了铝型材厂,90年代又创办了以水冷电缆、水冷补偿器、导电横臂、短网等产品为主的电炉附件厂,到年前村级经济总量近万元。

年,善卷村在宜兴市第一个提出要搞村办工业集中区的模式,利用村里的荒山、废弃的宕口,平整出了一块亩的土地,建起了村办工业集中区。年成为张渚镇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善卷村的第一代书记“开荒造田”,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第二代书记“强村富民”,推进村中产业集体化工业化;第三代书记李为清以“村前建工业园,村中建家园,村后建果园,村周围建保护林业区”为蓝图,三代村党总支书记,一代接着一代干。从最初的农业形态,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再到如今联动镇级产业方向规划康养产业,“一张蓝图干到底”。

李为清是土生土长的善卷村人,部队复员后,在城里成了一名事业单位干部。九十年代,他回到家乡,这个村支书一当就是近30年。近年,村里土地承包户逐渐减少,村里按照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把老百姓愿意放弃承包的土地收回来。实业兴村,工业集中区进驻的几十家企业不仅解决了本村劳动力就业,也为村集体带来了固定的租金收入。目前善卷村的企业以冶金电炉、机械制造业为主,也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上世纪80、90年代,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首的乡村地区承接了许多城市群外溢的工业企业,善卷村也是长三角工业生产链的组成部分。”冯旭说。

“善卷村的青年人肯干,办工厂、跑业务、搞创新,可有干劲儿。”善卷村的老村民、老党员叶树生表示。村里以低门槛优条件鼓励支持本村乡土人才创业,队员们实地探访了村里的机械制造厂。一家不算大的工厂,却生产了多种类的精密零部件,研发出供应医疗、航天、运输等领域的新兴合金材料。

善卷村40多家企业中的一家,生产机械零部件

“未来我们将招引有实力的公司来投资做第三产业的康养,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也让村里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善卷村目前精心培育的休闲农庄、精品民宿有十多家,并且在打造集休闲、采摘、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满园、冬天松竹苍翠”,山水田园综合体已见雏形。还在探索增加村级收益的新路径,将好山好水变为资本。“今后5年,要从工业经济向生态旅游经济转型,村民也会从农民、工人的身份转向农家乐老板、山货店老板、景点导游、酒店服务员这些新身份。”关于未来的产业规划,李为清思路清晰。

让城市向往的农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善卷村人在村集体的带领下,从破落户成为工业强村,村级财政收入逐年提高。蛋糕做大的同时,也分好蛋糕。善卷村把部分收入投资到促进村级经济更大的发展中去,把大部分收入投入到生态建设为民造福中来。

年,善卷村党总支在全市率先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村70周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来这里低价甚至免费吃饭,有专车接送,还可以在这里读书、看报、下棋,不仅老有所养,还“老有所悦”。

走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村民志愿者们正在忙碌,三五结伴的老人或是在食堂享用免费的晚餐,或是在休息室健身房享受闲暇时光。年,在村党总支的支持下,村里组织起了志愿者团队,开始为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室等做志愿服务。“村里的志愿者们很有奉献精神,我也以此来激励党员队伍,形成良性循环。”李为清说。

善卷村日间照料中心享用晚餐的老人

如何激励党员干部们带头示范,以身作则?

善卷村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积极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根据党员参加“三会一课”和志愿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实行管理考评计分制与爱心奉献加分制相结合的办法,对党员进行全年度的考评,激发身份意识与责任感,力促党员冲锋在前。

王来根,既是老村民,也是善卷村的老教师,与王老师相遇时恰逢傍晚,村民们吃过晚饭三三两两在村中散步,每每经过,便和王老师打起招呼,村里的很多人都是王老师带出来的学生。乡村建设的好与不好,都写在人们的言语里和脸庞上。“欢迎你们常来,我非常热爱我的家乡。”闪着光的眼眸下,是对这片乡土的爱。

这种热爱,不是没来由的。近年来,善卷村先后投入多万元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成村民健身广场4处,新建村道和环山道路20多公里......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在全市率先开启旧房危房改造行动,引导农户参与“秀美庭院”创建,全村50%以上农户住上了农民别墅。

行走在村民的小洋楼间,善卷村党总支副书记储俊杰指着整洁的村道和路边的花朵,感叹:“这样的乡村,老百姓怎么舍得走?”

善卷村的村道,路旁种满鲜花

美栖的灰瓦白墙掩映在玫瑰花中,颇具江南韵味,墙上绘着美丽的图案,村庄的很多角落也种上了玫瑰。“以前老百姓养猪养鸡,比较脏乱,村委党员们带大家对屋前院后、河道进行整治,现在大家工作的方式不同了,从过去纯粹的农民转变为花农和工人,村庄也更漂亮了。”走进美栖村老党员许定一的家,他感慨道。许定一虽然在城区买了房,但他说更多的时候还是愿意住在村里。

美栖村的灰瓦白墙掩映在花中,墙面有美丽彩绘

队员们品尝着酥软香甜的玫瑰花饼,在玫瑰花苞茶的怡人香气中,宗华东回忆起第一次开党员大会的情景。那时村里还没有村委会办公室,借了一家工厂的食堂开会,宗华东在会上许下诺言:“我努力通过3-5年时间改变美栖村,当美栖的老百姓走在马路上,别人问是哪里人时,都能响亮自豪地回答:‘我是美栖人。’”

美栖花田的玫瑰制成的鲜花饼和花苞茶

事业是干出来的,时间回应了这份情怀。美栖村先后获得“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在外乡贤情系家乡,投资建厂、捐赠旅游车、引进人才资本,这几年乡贤们以各种方式将个人积累的资源回馈家乡。

宗华东习惯了每天早上五六点在村里“巡逻”,遇到村里大小情况,及时解决。“那时候晚上都睡不着觉”,宗华东曾辗转反侧为村子寻找产业出路,到如今已经搭建起玫瑰花田土壤的物联网智慧监测,这个村庄正在一点点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还有百姓的尊敬。

“一个农村如果不把生态宜居搞好,产业就兴旺不了。我们把村落建美了,让大家感受到住在农村跟住在城市没什么差别,那我们的乡土人才就能够留下来。”李为清说。问及对善卷村未来建设的目标,他笑称:“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启发了我,我的奋斗目标是‘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

“这两个村庄的实践在中国乡村振兴的版图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认为,“人有人品,地有‘地格’,‘地格’就是地脉、文脉结合的地方品格。这两个村庄是在基于‘地格’进行创新设计,谋划产业发展。”

“善卷村产业转向调整的过程中,可对现有企业进行评估,部分没有环境污染、本身效益好的企业,考虑就地保留或提升;康养项目的选择上也要针对当地的环境和资源,保持谨慎性。美栖村这样的玫瑰特色产业,充分做好可能的各种风险的预估及预案,品牌方面可在国家级品牌营造上下功夫,产品标准化后培育和推广自身品牌,并与数字技术结合,为产品销售、老百姓就业带来切实帮助。”周武忠说。

美栖村中一景

(本文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的“行走长三角”实践团队提供)

作者

姚晗晨

摄影

李冰梅吴悠周沁怡

编辑

彭艳秋

排版

沈沁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jbyf/1062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