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捕捉儿童敏感期专家教你玩游戏超
第二章Part1语言敏感期
婴儿发现那些让他着迷的声音来自成人的嘴巴,并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发出呀呀学语声时,就进入了语言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分为几个阶段,父母需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孩子在语言敏感期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为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交流中,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喜欢重复语言,进行语言模仿
■经典案例
案例1:
朵朵两岁半的时候,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她见谁学谁说话。
医院拿药,医生嘱咐妈妈说:“这药一天吃3次,每次2片。”结果,朵朵马上跟着说:“一天吃3次,每次吃2片。”医生听后笑了笑,还夸奖她聪明。
可哪知道,之后医生每说一句话,朵朵都要跟着重复一遍,医生哭笑不得地问她:“你为什么要学我说话呀?”朵朵没有回答,她仿佛找到有趣的事一样,继续重复这句话……
案例2:
安安2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每天都要不断重复几个词,如“小坏蛋”、“小胖丁”、“淘气”等等。当时,我正好接触到蒙台梭利敏感期的相关知识,知道这是孩子敏感期的一种表现,所以也没有制止他。
有一天,安安吃完晚饭后,拿着玩具在地上玩,嘴巴里还没完没了地说着“小坏蛋”、“小胖丁”、“淘气”等词语,对着玩具说一阵后就抬头对着我们坏笑。于是,我问安安:“安安,为什么你总说这样的话呢?”安安说:“你们也说!”我一下子意识到,这些话原来是我们说给安安听的。安安有点婴儿肥,他姑姑来玩时,常常捏捏他的脸,开玩笑说“小胖丁真可爱”,我们平时对安安说话时,也经常用到“小坏蛋”、“淘气”等词,没想到被安安记住了。
大人在用这些词时,心里没有恶意,然而,这些词确实不太优美。从那以后,我们和安安说话时,会特别注意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词语,像“乖孩子”、“真懂事”、“真漂亮”等。果然,没过几天,安安嘴里常出现的词也换成这些优美的词语了。
案例3:
小米已经3岁了,这段时间,她特别喜欢模仿别人说话,像个复读机一样。妈妈:“小米,今天气温下降,要多穿两件衣服。”
小米:“今天气温下降,要多穿两件衣服。”
爸爸:“明天老李要来,咱们得好好招待一下。”小米:“明天老李要来,咱们得好好招待一下。”
外婆:“小米,来外婆这,外婆可想死你了!”
小米:“外婆可想死你了!”
姑姑:“小米真淘气!”
小米:“小米真淘气!”
……
■解读敏感期
擅于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最早的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他就会整天发出“啊”、“呀”的声音,最早的“baba”“mama”的发音就是不经意时,通过模仿发出来的。
孩子2岁左右时,他们只重复他人说过的某一个字或某一个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掌握的词汇越来越多,重复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例如,朵朵和安安。而且,父母会发现,只要孩子感兴趣,他会不分场合地模仿别人说话,在某一个阶段,表现得尤其明显,就如同案例1中的朵朵和案例3中的小米一样。
当孩子进入这样一个敏感期时,父母不要去干涉、强迫孩子停止模仿的行为,哪怕是他在重复骂人的脏话。基于孩子这种超强的模仿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习惯,因为孩子的模仿对象首先来自父母的日常用语,如同案例2中的安安。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措辞和用句能做到简明准确,那么孩子在模仿时也会受到影响,这对他未来的用词造句、表达词义都会有很大益处。
喜欢重复语言、模仿语言的敏感期,是孩子训练语言的一个很好机会。父母在这个敏感期内,多对孩子进行一些语言训练,可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语言环境,能让他从最早的单纯模仿,慢慢过渡到对语言的组织与创造。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谁会唱歌
儿歌《谁在唱歌》。
游戏玩法
1.妈妈提前熟悉儿歌《谁在唱歌》:谁在唱歌,哗啦啦,小溪在唱歌。谁在唱歌,呼呼呼,北风在唱歌。谁在唱歌,轰隆隆,雷公在唱歌。谁在唱歌,呱呱呱,青蛙在唱歌。谁在唱歌,嘎嘎嘎,鸭子在唱歌。
2.妈妈教宝宝儿歌;宝宝学会后,妈妈和宝宝比赛:一个人模仿小溪、青蛙等声音,另一个人回答这是谁在唱歌。
3.妈妈和宝宝比赛,想一想自然界中还有谁会唱歌,唱什么歌?
育儿专家点拨
语言敏感期的宝宝对周围的声音会非常敏感,即便没有大人的引导,他自己也会模仿;父母给宝宝提供这样的游戏机会,让宝宝练习发音,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不仅可以积累语言词汇,还可以训练宝宝的联想力。
跟着妈妈一起说
在宝宝情绪好的时候。
游戏玩法
1.妈妈告诉宝宝游戏规则:一个人说,另一个人听,结束后请听的人将听到的内容重复出来。
2.开始游戏:妈妈先说一些简单的词,例如。
蝴蝶、云朵、蓝天。
3.宝宝熟悉游戏内容后,妈妈再说一些短语,比如漂亮的蝴蝶、悠闲的云朵、蔚蓝的天空。
4.根据宝宝的能力,决定是否练习稍复杂的句子,例如,漂亮的蝴蝶在花朵上跳舞,悠闲的白云在天上睡觉,小鸟在蔚蓝的天空下飞翔。
育儿专家点拨
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宝宝,会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在重复成功得到妈妈的夸奖时,他会感到非常开心。妈妈在和宝宝玩这个游戏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优美的词句,这样,宝宝模仿出来的词句,也是优美的。
相应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感觉
■经典案例
苏苏两岁半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去参加一个聚会。
聚会的时候,我看到苏苏和其他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得很开心,于是,我去了一趟洗手间。没想到,回来的时候,就看到苏苏正抱着我的一个朋友哇哇大哭。
原来,朋友那天穿了一件和我一样颜色的衣服,正在玩游戏的苏苏回头找我时,没看到我,正好看到坐在另一边的朋友,于是,苏苏就抱着朋友叫妈妈。
朋友告诉她:“苏苏,我是阿姨,不是妈妈,妈妈去洗手间了,马上就回来。”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苏苏一听到阿姨说不是妈妈,就拉着朋友的衣服哇哇大哭,边哭边说:“就是妈妈,就是妈妈,妈妈的衣服……”
■解读敏感期
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词汇的敏感期,他会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相匹配。然而,在某些时候,还是会出现例外,如同案例中的苏苏,“妈妈”的概念被她混淆了。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因为阿姨穿了和妈妈颜色一样的衣服,所以,苏苏才把阿姨当成妈妈。
孩子正确的认知感觉是需要时间建立的,所以,当孩子面对某种认知感觉和语言时,父母要引导孩子进行联系,例如,当孩子反复观赏、抚摸一朵花时,父母应该告诉他“这是花”!当发现孩子的认知感觉与语言能够匹配时,也要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强化孩子的正确认识。如果孩子的认知和匹配出现错误、混淆概念时,也不要认为孩子“笨”,这只是因为他的概念建立错误,父母只须及时纠正,认真提醒,给孩子一个分辨的时间,帮助孩子把握敏感期,促进孩子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爸爸妈妈
一张放大的家庭照。
游戏玩法
1.当家庭成员都在家时,妈妈拿出准备好的照片。
2.妈妈和宝宝观赏照片,帮助宝宝将照片上的人和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
3.请宝宝练习,例如,妈妈指着爸爸,请宝宝找出照片中的爸爸。
4.最后,让宝宝说一说照片中的成员和坐在宝宝身边的成员有哪些不同,例如,衣服、发型等。
育儿专家点拨
照片最好是最近照的,方便宝宝辨认。让宝宝将照片中的人和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引导宝宝匹配,能锻炼宝宝的理解和观察能力。父母也可以带宝宝玩辨识五官的游戏,在宝宝能准确指认五官的基础上,让宝宝比较两人的不同,比如妈妈的眼睛大,爸爸的嘴巴大等。
说说是什么
水果及其相关图片。
游戏玩法
1.妈妈准备的水果及其图片,最好有宝宝不熟悉的水果。
2.妈妈拿出水果,先让宝宝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再向宝宝介绍水果的名字,然后请宝宝尝一尝这些水果的味道。
3.尝过水果后,妈妈问宝宝问题,如:苹果是什么样子?香蕉是什么颜色?石榴要怎么吃?
4.妈妈拿出准备好的图片,让宝宝看图片上的水果,边看的时候,边向宝宝强调图片上这些水果的名字。
育儿专家点拨
让宝宝观察水果,再向宝宝介绍它们的名字,宝宝就会有关于这些水果的具体概念;让宝宝尝水果的味道,回答相关问题,会加深他的这种概念;印有水果的图片是一个半具体半抽象的东西,能帮助宝宝将水果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宝贝分享
便签纸。
游戏玩法
1.告诉宝宝活动内容:在家寻宝,找到自己觉得很漂亮、很有趣的东西,就是宝贝。
2.妈妈和宝宝各拿一种颜色的便签纸,在家中搜寻自己认为是宝贝的东西,找到后,就在上面贴一张便签纸。
3.寻宝活动结束后,妈妈和宝宝分别介绍自己找到的宝贝,介绍宝贝的第一句话是:这是XX!遇到宝宝不知道名字的物品,在介绍时,妈妈要告诉宝宝:“这是XX!”
育儿专家点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宝宝看到某个物品,反复观察、抚摸的时候,父母应该及时告诉宝宝“这是XX”!帮助宝宝把这个概念同他大脑中的感觉配上对。空闲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多带宝宝到户外,让他有机会认识更多的自然植物或动物。
发现“诅咒”的力量,于是经常“诅咒”人
■经典案例
案例1:
三岁半的儿子很调皮,妈妈之前总说他“屁儿子”。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妈妈发现,只要自己做的事情不顺儿子的意思,儿子就会噘起小嘴,大声地嚷一句:“屁妈妈!”
妈妈每每听到这里,都会一皱眉。儿子看到了,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说得更多,什么“臭妈妈”、“坏妈妈”之类的话,接连不断。而且,妈妈表现得越生气,他说得越起劲。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儿子一直都如此。幼儿园的老师总是向妈妈告状,说儿子经常“诅咒”别的小朋友,妈妈一时间头疼不已。
案例2:
淙淙3岁的时候,一天,我正在给他穿袜子,他突然对我说:“坏妈妈,你弄疼我的脚了!”正好前几天,我听过一个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讲座,我想,淙淙这就是到了语言敏感期了吧。于是,我没有理会淙淙的“坏妈妈”,很平静地对他说:“袜子穿好了,你自己穿好鞋子去刷牙洗脸吧!”
我没有理会的行为似乎让淙淙很诧异,他穿好鞋子后就一直在我身边转悠,不停地重复“坏妈妈,坏妈妈……”我不理他,到厨房准备早餐。最后,他似乎忍不住了,拉着我的衣服,很严肃地对我说:“妈妈,我说你是‘坏妈妈’呢!”
“我听见了,可是,妈妈现在要做早餐了,你自己去客厅玩吧!”我的“无动于衷”似乎让他很意外,可能是觉得这个游戏无法引起我的回应,他觉得不好玩了,于是就再没继续。
不过,淙淙偶尔还是会在其他人身上玩这个游戏,比如对爸爸说“臭爸爸”,对爷爷说“坏老头”,对奶奶说“笨老太婆”。还好,在知道淙淙到了这个敏感期的时候,我就和家人约定,无论淙淙怎样咒骂,说多么难听的话,大家都装作没听到,不要给予任何回应。果然,不到两个月,淙淙觉得这个游戏没有什么意思,就彻底放弃了。
■解读敏感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发现有些话说出来能让人产生很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个发现会令他喜悦不已,于是他就会不断地重复说这句话,例如,案例1中,当妈妈对孩子所说的话越是生气的时候,孩子就说得越起劲。其实,孩子之所以以说粗话、脏话为乐,就是因为父母对此太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jbyh/1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