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带领我国鼻咽癌防治水平实现从l

我国每年的鼻咽癌新发病例数占全球47%,接近一半。鼻咽癌又叫“广东癌”,在广东省内高发,严重危害南粤大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教授从事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34年,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利用省内科技创新政策资源,对鼻咽癌疾病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把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马骏教授本人也获得年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马骏教授获授予奖状

鼻咽癌防治对广东意义重大

鼻咽癌这种恶性肿瘤又被称为“广东癌”,高发在我国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这是教科书上唯一以地名命名的肿瘤,足见其在广东地区的高发程度以及对广东人民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之大。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排名前10名的肿瘤中,鼻咽癌高居榜首!年收治病例达多例。”据马骏教授介绍,“这个病发病年纪轻。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肿瘤发病率越高,而鼻咽癌不同,鼻咽癌发病的高发年龄是30~60岁,平均只有40岁,这些病人都是家庭的支柱,上有老下有小,得病对患者及其整个家庭都是重大的打击”。

鼻咽癌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遗传、EB病毒感染和环境因素。EB病毒适合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生存,感染EB病毒后,人的鼻咽部的上皮细胞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癌变。在我国南方鼻咽癌患者癌组织中大多都检测到有EB病毒基因组存在,患者血清里也有高滴度的EB病毒相关的抗体。对于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尽量避免,比如避免婴儿过早接触到腌制食品,因为腌制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亚硝胺前体物亚硝酸盐,还有减少吸烟、喝酒带来的致癌风险等,保持较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几十年如一日专攻鼻咽癌防治技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马骏教授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山医院放疗科,开始接受这一学科的系统培训,两年后考上研究生,师从闵华庆教授,闵教授当时是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他的研究方向就是鼻咽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防治研究。

据马骏教授介绍,当他从事这个专业之初,鼻咽癌的治疗效果非常不乐观。首先是那个年代鼻咽癌的诊断方式很单一,最初主要依靠X光片,慢慢出现平扫CT,但肿瘤侵犯范围仍然显示不清;第二,放疗设备有限、技术落后,医院当时只有一台普通的二维直线加速器,主要依靠Co60治疗机进行常规放疗;第三,治疗方法也单一,都是单纯放疗,没有加入化疗,更不强调综合治疗。再加上当时社会的物质条件比较差,病人营养状态也非常差,这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所以,当时病人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年,通过一系列的选拔,马骏教授受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得到机会公派留学,到了世界排名第一癌症中心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接受博士后训练。临床、科研等方面软硬件上的巨大差距使他强烈感觉到自己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必须更好地提高医疗的技术水平、开展医学科学研究,以解决广大患者的痛苦,这一初心就是马骏教授在鼻咽癌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始驱动力。

34年来,马骏教授一直从事鼻咽癌临床诊治研究,他带领的团队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利用省内科技创新政策资源,对鼻咽癌疾病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也由上世纪90年代的60%提高到目前的84%,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马骏教授为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描绘鼻咽癌“危险地形图”实现精准放疗

放疗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在马骏教授从业之初,鼻咽癌的放疗技术还非常落后。首先是所采用的影像手段不能清楚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因而可能会导致治疗的偏差;同时放疗技术也落后,所有患者无论高矮胖瘦,也无论肿瘤长什么样子,都是画一个相似的框然后对着这个框进行放疗。这种治疗方式就像传统战争中的空袭,由于缺乏先进的手段探测敌人的位置,所以只能采用地毯式轰炸,既不能给敌人以最有效的杀伤,又难免误伤平民甚至友军。因此当时病人的生存率只有50%左右,并且后遗症很多,发生几率超过60%,有的病人做完放疗以后耳朵听不见了,有的则由于脑损伤导致性格都发生了改变。

要提高鼻咽癌的疗效就必须实现精准放疗。随着诊断技术和放疗技术的提高,马骏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他们通过对例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在经过前后约10年的艰辛钻研之后,终于摸清了鼻咽癌生长的规律,在国际上首次绘制了鼻咽癌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危险地形图”。基于肿瘤侵犯的几率,将肿瘤周围结构分为“高危、中危、低危”3个区域。这一研究发表在国际放射治疗专业最权威的红皮杂志上。这幅“危险地形图”就像高精度的军事地图,准确地标明了敌人的位置,也标出了居民区和友军的位置,这样在治疗中就可以实现指哪打哪,精确地给予肿瘤最大杀伤,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针对放疗后遗症发生率高的问题,研发团队在孙颖教授的带领下,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鼻咽癌放疗中33个正常器官的保护图谱和安全剂量标准,显著提高了放疗的安全性,降低了严重后遗症发生率。目前,该图谱已被国际同行下载2万余次,成为全球通用的技术规范。

马骏教授带领学科团队开展科研活动

提出鼻咽癌放疗和化疗结合的新模式

对于中晚期鼻咽癌,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的治疗指南于年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在采用同期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3个疗程的辅助化疗。但马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使用该治疗方案后,患者副反应很大,却似乎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耗时8年,马骏教授团队完成了一项大型3期临床试验,结果最终显示辅助化疗并不能使中国患者获益。此后,欧洲和NCCN的指南都作出了修订,国际通用14年的“教科书”经典治疗方案由此改变。此外,马骏团队还在原来双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新药(TPF方案),并且把放疗后的化疗挪到放疗前使用(诱导化疗),在全国开展了一个例的临床研究,发现这一方案能够将鼻咽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提高8%。此项研究也已经被年美国指南采纳。为了进一步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从年开始,马骏教授团队着手进行了一项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在同期放化疗的基础上,调整诱导化疗方案为双药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该临床试验在全国12家中心一共招募了位病人。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同期放化疗基础上增加GP方案诱导化疗将可以有效提高中晚期鼻咽癌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且该方案十分安全,毒副反应都在可耐受范围,容易临床处理。针对该项研究成果,马骏教授受邀在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进行了口头报告,获得BestofASCO称号。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双药化疗方案有望成为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新的一线诱导化疗方案。

奠定全球鼻咽癌诊疗领域学术领先地位

准确的诊断分期、精准的放疗、高效的化疗是鼻咽癌诊治的三大关键,马骏教授在这三个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马骏教授领衔完成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均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年、年),所带领的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并获得广东省“南粤创新团队奖”。相关研究在年被评为“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年被《中国医学论坛报》评选为“中国医学十大新闻事件”。

据统计,自年以来,我国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共有5项授予了鼻咽癌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其中有2项颁给了马骏教授,这样的团队在国家科技奖评选中非常少见。

马骏教授团队共同制定了世界先进的4项诊断新标准(咽后淋巴结、鼻腔、口咽、N3分期)、1项放疗新技术(基于图谱的正常器官保护)、3项综合治疗新方案(同期放化疗、不加用辅助化疗、诱导化疗)。相关研究促成了15年来美国癌症联合会/国际抗癌联盟(AJCC/UICC)临床分期6项修订中的4项、20年来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临床指南5项修订中的3项,9项研究写入了美国权威教科书PrinciplesandPracticeofRadiationOncology。

马骏教授的高质量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年他当选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立项;年《柳叶刀》杂志特邀马骏教授牵头设计鼻咽癌专题研讨,以进一步推动鼻咽癌领域的科研进展,这是《柳叶刀》自年创刊以来首次由中国大陆学者牵头完成的专题研讨,是历史性的突破。

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社会效益

马骏教授所任职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扩大硬件规模建成了全亚洲规模第一的放疗中心(12台直线加速器精确治疗),日均治疗患者例,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该放疗中心还建立了全流程放疗管理云平台精细化管理,大大缩短了放疗病人的等候时间。马骏教授作为中心的鼻咽癌首席专家,坚持单病种管理及多学科会诊讨论制度,打破学科间壁垒,规范化鼻咽癌诊疗。年,该中心新诊断的鼻咽癌达例,吸引了全国乃至东南亚和欧美的患者就诊。

在由曾益新院士创立的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鼻咽癌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马骏教授创建了广东省鼻咽癌临床研究中心、广州市鼻咽癌多学科临床诊治重点实验室,其研究团队所贡献的研究成果在全省以及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鼻咽癌新技术研发和学术推广中心。

为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科学抗癌的知识,马骏教授还积极参与公益性的“鼻咽癌健康讲堂”,广泛普及相关抗癌知识。据统计,其单次科普宣传线上浏览量达19.7万余人次,受众辐射全国乃至东南亚等地;团队的鼻咽癌研究成果被路透社、《科技日报》《健康报》《中国医学论坛报》《医师报》和广东卫视等国内外主流媒体正面报道80余次,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获奖感言

我非常珍视来自同行的反馈。同样领域的研究者像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就是提高患者的疗效,减轻治疗的副作用。研究成果能够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能够被推广应用,让患者切实受益,这才是医疗科研工作者的最终目的。

——马骏

展示广东科技的力量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杂志发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lcbx/8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