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递出的祝福蒙古族敬鼻烟壶的
广袤的大草原上孕育着一个豪放的民族——蒙古族。在这片热土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乳汁,保留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录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性情直爽、热情好客。当你来到草原上做客时,好客的主人一见面总是热情的问候,随后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邀请客人走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热情谈话,好似自家。主人还常常拿出一个讲究而精美的小壶,敬给你闻一闻,这个精美的小壶就是鼻烟壶。
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日常交往中的一种诚挚信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有鼻烟壶,敬鼻烟壶作为一种尊贵的民族礼节,是有它独特的规定和讲究的。敬献鼻烟壶时,如果双方是平辈,则只相互交换。如果其中有一人是长者,需请长者上坐,晚辈原地站立,然后交换鼻烟壶,待长者闻过以后,把鼻烟壶举过头顶,双手恭敬地捧还给长者,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同辈的女性之间互换鼻烟,一般是不嗅的,只是将对方的鼻烟壶接住,然后躬身施礼轻轻地用壶体在自己的前额一碰,再归还原主,表示互相尊重,以礼相待。
那么豪放的蒙古族人民为什么会如此喜爱这小小的鼻烟壶呢?相传鼻烟作为舶来品,在明朝时由“欧洲汉学之父”意大利人利玛窦带进中国的,它同今天人们抽的香烟完全不同。香烟的成分是尼古丁,它刺激人体,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而鼻烟则是把优质的烟草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并加入麝香等名贵药材,以其芬芳之气,借以提神醒脑,驱晦避疫。所以很多游牧民族都有吸闻鼻烟的习俗。鼻烟虽是舶来品,但鼻烟壶确却是地道的中国发明。清代道光时期的沈预在《秋阴杂记》中记载:“鼻烟壶起于本朝,起始止于八旗并士大夫,今日贩夫牧竖无不握此壶……”。鼻烟最初传入中国时,用来盛放它的容器主要是鼻烟盒或玻璃瓶。而在《红楼梦》中第五十二回晴雯补裘就有对鼻烟盒的描述:
晴雯得了风寒,吃了两天药都不见好。宝玉就命麝月取些鼻烟来给她嗅些。麝月取来一个金星玻璃扁壶递给晴雯,晴雯忙用指甲挑了鼻烟嗅入鼻中,忽觉鼻中一股酸辣投入囟门,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都流了出来。这段情节说明鼻烟具有提神明目、祛除疾病的功效,而《红楼梦》中所说的“金星玻璃扁壶”就是鼻烟壶。这时的鼻烟盒还存在很多缺陷,盒盖打开后非常容易走气,盖子也不易盖严,所以使得鼻烟非常容易翻洒,因此不宜随身携带,这对嗜烟者来说,无疑是一件的憾事。后来,人们发现盛放中药丸的瓷瓶存放鼻烟效果较好,不仅鼻烟不容易变质走味,而且还便于携带和嗅吸,造型也具有美感。于是,清代宫廷造办处开始在小药瓶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烧制出盛放鼻烟的瓷瓶,这就是鼻烟壶的雏形。
鼻烟壶从清代发展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明清时期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布衣百姓皆嗜鼻烟,鼻烟壶也成为人际交往的贵重礼品,对外交往的馈赠物品,清朝皇帝的重要奖赏。虽然现在人们喜闻鼻烟的习惯已经绝迹,但鼻烟壶作为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却流传下来,并且长盛不衰。它汲取了书画、雕刻、镶嵌等工艺,采用着青花、五彩、内画等技法,可谓是“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小小的鼻烟壶,承载着文化,承载着习俗,承载着一个民族丰厚的精神内涵。“没有羽毛,再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会被人耻笑。”朋友,来到美丽的昭乌达草原作客吧!赤峰人一定会送给您一只精美的鼻烟壶,把草原人民最诚挚的祝福送给您,祝福您永远吉祥幸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jbby/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