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深教授组稿刘培珧EB病毒DNA与
主编按语·王孝深教授
在华南和东南亚等地区,鼻咽癌的发生和流行被认为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病毒癌基因驱动的恶性肿瘤,鼻咽癌的诊断、评估和治疗相比其他头颈部肿瘤具有明显特殊性。一般认为,鼻咽癌中EBV的复制和表达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体内肿瘤的负荷。近年来,血浆/血清游离EBVDNA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鼻咽癌,其临床价值在众多研究中逐渐得到验证,并被公认为鼻咽癌诊断、评估与生存预后中最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本期执行主编
第一期
王孝深教授力荐:《EB病毒DNA与鼻咽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本文作者:医院放疗中心刘培珧周鑫
正文如下
一、游离EBVDNA的来源
年,Mutirangura首次在鼻咽癌患者中检测到外周血游离EBVDNA(阳性率31%),而EBV的健康携带者则均为阴性,揭示了EBVDNA在鼻咽癌中的潜在意义。此后,EBVDNA检测从简单定性转向了绝对定量,多项研究提示,外周血游离EBVDNA与鼻咽癌发生发展显著相关,其浓度受到肿瘤活动、治疗模式、入血途径等多种因素影响。迄今为止,鼻咽癌中外周血游离EBVDNA的来源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观点认为可能的产生机制包括:(1)鼻咽癌细胞的凋亡;(2)治疗相关的肿瘤坏死;(3)原发肿瘤脱落的鼻咽癌活细胞及其克隆;(4)潜在感染的B淋巴细胞;(5)游离的EBV颗粒等。
二、EBVDNA与鼻咽癌的诊断、筛查与评估
相较于EBV相关抗体(VCA/IgA,EA/IgA),EBVDNA的诊断性能具有显著优势。迄今为止,各研究报道的EBVDNA诊断敏感度从53%~99%不等(平均约94%),而特异度达87%~%(平均约94%),EBVDNA已成为鼻咽癌中最具前景的液体活检指标之一。Chan等在香港地区进行的一项人的大规模筛查研究发现,人(1.5%)血浆EBVDNA呈持续阳性;在接受鼻咽镜、鼻咽MRI等检查后,34人最终被证实为鼻咽癌,其中大多为早期患者(71%),远超既往自然患者人群中的早期比例(20%~25%)。值得一提的是,正常健康人体也可出现一过性EBVDNA升高,但在随访复查中很快便会转阴。相比之下,血检EBVDNA呈现持续阳性,甚至浓度进行性升高的患者,应当高度怀疑存在EBV相关肿瘤风险,建议进一步重点排查鼻咽等处病变。
除了定性诊断,EBVDNA定量结果(copies/mL)还可用于定量评估鼻咽癌进展程度。早期研究显示,初治鼻咽癌患者血浆/血清EBVDNA浓度与肿瘤分期呈明显正相关。影像学定量分析则发现,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的外周EBVDNA水平、MRI测量的肿瘤体积,以及18F-FDG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三者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医院的研究结果则进一步提示,无远转鼻咽癌患者的血浆EBVDNA水平主要决定于转移的阳性淋巴结的体积,原发灶对之影响则较弱。
三、EBVDNA与鼻咽癌近期疗效的评价
血浆/血清游离EBVDNA的水平不仅可以反映治疗前肿瘤负荷,其变化还可反映治疗中肿瘤退缩情况,包括对诱导化疗、放疗的敏感性等。
LoYM在局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中发现,治疗前高水平EBVDNA在接受根治性放疗后会有明显跌落。结合影像学复查评估,EBVDNA在治疗后跌落至检测下限以下是临床完全缓解的征象,而治疗后持续EBVDNA阳性预示肿瘤缓解困难,可能需要追加放疗剂量。在接受诱导化疗的中晚期患者中,敏感患者在化疗后早期即可发生EBVDNA水平的明显跌落,部分患者甚至在诱导化疗后即转阴;反之,诱导化疗后EBVDNA水平持续不降乃至升高,高度提示化疗敏感性不佳,后续可考虑更换化疗方案或加用靶向药物等,必要时需排查治疗中远处转移可能性。
WangWY等发现,治疗中外周游离EBVDNA清除的半衰期越短,完全缓解率和总生存率(OS)越高。相反,延迟清除乃至持续高水平则通常提示预后不良。Leung等人发现,放疗中期EBVDNA即已转阴者,其疗效显著优于后期转阴患者和放疗后EBVDNA持续阳性患者。上述现象提示,血浆/血清EBVDNA的清除速度有望成为早期评估疗效的敏感指标之一,将为后期放疗、更改系统治疗方案等精准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
四、EBVDNA与鼻咽癌长期生存预后的评估
近年来,EBVDNA应用日趋广泛,多项研究表明,血浆/血清EBVDNA也具有独立的强大预后作用;随着各中心检测方法学的统一和标准化,EBVDNA将有望作为下一个稳定的血液学指标,用于预测鼻咽癌预后。
(一)治疗前EBVDNA浓度与预后
治疗前基线EBVDNA水平与鼻咽癌预后密切相关,尤其是远处转移。来自台湾的一项经典研究显示,采用copies/L这一截断值时,可以显著区分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2年RFS:88.8%vs.66.4%)和OS(2年OS:%vs.83.4%),且其预后作用独立于TNM分期。类似结论在后续来自各大中心的报道中相继得到证实。然而,由于检测方法的差异,各中心研究中用于风险分层的EBVDNA截断值多有差异,因此,不能将单个中心的结论简单应用于其他研究。
鉴于基线EBVDNA水平的预后价值,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在年头颈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正式将EBVDNA列为治疗前诊断和评估的推荐辅助手段。RTOG牵头的多中心检测标准化研究对检测方法学、试剂甚至仪器均进行了指定,力求尽量缩小中心间差异。随着更多中心通过国际标准化验证,EBVDNA相关结论的通用性必将大大提高,整合入TNM国际分期也将指日可待。
(二)治疗后EBVDNA浓度与预后
多项研究表示,治疗后EBVDNA的预后效能要优于治疗前水平。在之前提及的台湾研究中,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后,血浆EBVDNA不可检出者的2年OS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达96.7%、84.2%,而DNA阳性者分别仅56.3%和28.6%,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治疗前DNA的区分度。
一些学者提出,鼻咽癌接受根治性放疗后,即使影像学上完全缓解,血浆/血清EBVDNA阳性的患者仍具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应酌情予以辅助化疗。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根治性放疗后EBVDNA仍呈阳性的患者约占13.4%;其中部分人接受口服和/或静脉辅助化疗后,远处转移率和死亡率较无辅助化疗组显著降低,提示治疗后EBVDNA有望成为决定辅助化疗指征的一项敏感标志物。
围绕该假说,目前已经有数项随机对照试验正在开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项分别来自香港和RTOG。在香港研究中,例IIB-IVB期鼻咽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后,筛选出EBVDNA仍呈阳性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接受吉西他滨和顺铂方案辅助化疗,对照组采取观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5年OS、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无显著差异。然而,由于该研究存在多处缺陷,例如患者治疗模式不统一、辅助化疗完成率低、放疗至辅助化疗间隔过长、随机化流程不完善等,就此否认EBVDNA在辅助化疗中的价值,应持理性和审慎态度。另一项编号为NRG-HN的国际多中心研究由RTOG发起,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也参与其中。该研究采用标准化测定方法,针对根治性同期放化疗后的EBVDNA状态,分别进行随机分组,其中EBVDNA阳性组随机接受GT方案(吉西他滨+紫杉醇/多西他赛)或PF方案(顺铂+5-氟尿嘧啶)辅助化疗,而EBVDNA阴性组随机接受观察随访或PF方案辅助化疗。该研究目前尚在入组中,试验结果尚值得期待。
五、EBVDNA与鼻咽癌治疗后随访监测
以往的鼻咽癌常规随访监测往往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血浆/血清EBVDNA可以实时、动态反映体内肿瘤活动情况,用于随访监测也更为敏感。
Lo等发现,治疗后鼻咽癌患者中,EBVDNA升高可比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提早6个月发现复发转移。多项研究提示,将血浆EBVDNA作为筛查手段,辅以18F-FDGPET-CT,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复发、转移的准确度,且节省了大笔费用。
EBVDNA对远处转移的提示意义大于局部区域复发。各项报道中,治疗后远处转移的患者中EBVDNA的检出率从86%~96%不等,而局部复发患者中仅51~67%,且中位浓度一般远低于远处转移者,原因可能与原放射野内局部区域组织纤维化、血管狭窄闭塞,EBV-DNA入血途径受阻有关。对于可疑复发者,应加强随访密度,EBVDNA持续升高时,应针对重点部位一一排查。同时,积极改进检测方法学,提高检测敏感度也是将来的方向。
六、EBVDNA的局限性
EBVDNA在鼻咽癌中的应用面很广,却并非万能。血浆/血清EBVDNA的浓度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除检测手段差异外,还包括肿瘤本身特性,如病理类型、肿瘤分期,以及肿瘤周围环境如微循环条件等。从病理上看,在鼻咽癌非流行区域,多数角化性鼻咽癌(WHOI型)以及部分非角化性癌与EBV并无关联,EBVDNA的价值较为局限。另一方面,受肿瘤负荷和入血途径的限制,早期患者中EBVDNA的阳性率仍然较低,仅50%~86%。此外,手术、放疗等对肿瘤周围血管造成的不可逆损伤可能导致EBVDNA入血障碍,敏感度极大下降。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的DNA检出率,以及如何联用其他指标提高诊断准确性,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未完待续,敬请期待王孝深教授组稿·第二期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医悦汇所有。欢迎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医悦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jbyh/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