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绘园鼻烟,旱烟,水烟
文/周思璋
据《辞源》记载,烟草亦作“菸草”。原产于南美洲,明朝中期由吕宋传入我国。译名“淡巴菰”,又名“金丝醺”(音“薰”)。鼻烟和旱烟皆早于水烟;而水烟中先有皮丝后有青条。兰州青条传至通州不过百年上下。
鼻烟
鼻烟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首先带入我国的。清代初中期,流行于贵族、显宦之家,上等鼻烟价比黄金。盛鼻烟的小瓶称为“鼻烟壶”。
鼻烟是以芬香馥郁的高级晒烟叶子,加入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一定时间陈化后,开始吸用。不需火种,以手指粘上少许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打几个喷嚏,即感觉气血舒畅,精神振奋。鼻烟壶起初是用彩色玻璃制的,后来有的用白玉、玛瑙、翡翠、象牙等名贵材料,精工雕镂,现在是珍稀的文物了。笔者幼年曾在外婆家见有几只鼻烟壶,内有残存鼻烟,是黑色粉末。清朝末年,吸鼻烟的人已不多了;但上海城隍庙对门有一家专售鼻烟和烟壶的店铺,一直开到“文化大革命”才改业的。
旱烟
旱烟是将烟叶子刨成细丝,装在竹竿做的烟台上点火吸的,盛行于清朝;康熙年间,有镇江赵、朱、孙三姓合资在如皋县衙西大街开设乾元泰旱烟店,房屋50多间,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以批发为主。最盛时有工人、店员80多人。清朝后期资金约10万银元。店门朝南,对过有一条小巷子,居民即称为“烟店巷”。另有一家恒兴泰,也开于清初,在南大街(其址在今海阳商场对面),也有职工七八十人。对过有一条小巷子,也叫“烟店巷”,载于嘉庆县志。城内外还有旱烟店近十家,多数只销不产。清朝中期,旱烟业同行集资在状元坊南创建“烟业公所”。同治五年()因房屋窄小,在通仓桥东北购地建屋数十间,又在北门外宗家港购地41亩,作为贫苦同行死后免费安葬的义冢地。
清初,我国种植烟草已逐渐推广;但因气候、土壤和培植法不同,烟味大有悬殊。如皋制旱烟的叶子来自广东南雄、安徽宿松、浙江松阳、江西广丰、福建福鼎、河南许昌、湖北黄冈和麻城等地,也有部分购自本省徐州附近,而以广丰叶子最佳。叶子运到家首先拣选分等级。上层叶子过嫩,略有腥味;下层叶黄褐色,有土味;中层最好,香味醇厚。抽去粗的脉筋,撕成小片,拌黄色染料(嫩叶用淡黄,老叶用老君黄)喷和豆油,(上等叶子斤用油4斤,老叶用油8至9斤)然后打捆。古代没有电动机器,全靠人力。将小片叶子铺平,用麻绳扎紧,放上榉、桑等硬木做的“大龙”,十多个大力工人踏在大龙上,一齐用力抽紧粗麻绳,并用大榔头打刹。最后用纯钢的刨刀将烟叶刨成极细的烟丝。成品旱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金黄色,细丝如金丝猴毛;中等略有褐色;下等色更深,其中掺有叶筋,丝稍租。有的贫苦农民吸的自己种的烟,将叶子用刀切成碎丝。
清朝后期恒兴泰停业。民国初年,香烟、水烟传人,旱烟渐衰,如皋城区仅存乾元泰、郭万昌两家。年,郭万昌房屋被日寇烧毁。年有人集资在西门外开同成旱烟店,有工人、店员30多人,产品主要销往西南乡。城里有人将旱烟装在水烟台上吸。解放战争期间,同成店房被拆,部分人员并入乾元泰,改名“乾元泰坤记”。
水烟
清光绪初年,有福建人卢云五来如皋,在鱼市口西开卢德兴烟店,专销福建产的皮丝。后来又有永盛昌,开于西大街。皮丝是黄色细丝,纤维比旱烟长,其味醇厚芳香,需用水烟台吸。因价格高于旱烟,仅销于城市。年左右,又有福建林姓在鱼市口东开林义隆皮丝店。到民国初年,兰州产的青条逐渐传入,皮丝渐衰。永盛昌先停业,卢德兴、林义隆两家后来改销青条。抗战期间皮丝淘汰。
光绪后期,张季直先生在通州创建大生纱厂,又在沿海开办垦牧公司,广植棉花。棉花行和布庄遍于城镇。旱烟和皮丝烟灰吹在地上不容易熄,容易引起棉花着火;青条灰落地即熄,故通海地区城乡居民改吸兰州青条。
民国22年(),有陕西大荔商人朱集生来如皋,开昶利和水烟店于东大街,专销兰州青条。朱集生是当地首富,经营丝绸、茶叶、水烟,在西安、汉口、上海等城市皆有分店。昶利和资金雄厚,货源充足,以批发为主,逐渐打开销路。后来又有协大源水烟店开于县政府东首。卢德兴、林义隆也转以青条为主。年后,青条销量极盛,遍及城乡。有裕源开于鱼市口,邓祥记开于北门外,皆专业青条。这时有的杂货店、五洋店、茶叶店也兼卖青条。青条多数来自兰州,也有部分产于陕西和山西。
年,“合作化高潮”中,如皋城区的旱烟店和水烟店皆参加烟酒合作商店。后来烟业又并入杂货商店,附设的旱烟加工场仍在乾元泰原处,继续生产。青条由国营土产杂品公司经营,杂货店仅卖零市。“大跃进”期间,“以粮为纲”,兰州附近不准农民种烟,青条停产。旱烟工场改产青条。从陕西大荔、富平、蒲城、临潼,甘肃永澄、榆中,山东聊城,河南南乐、邓县等地购进烟叶。青条用的烟叶与旱烟不同,要趁青采摘。将叶子撕碎,连筋混和,拌胡麻油,(每斤用油6-7斤)再加黄绿颜料、石粉,刨成粗丝,放在木模内压成小方块。除本地而外大量销往福建、上海、浙江嘉兴等地,最高年产12万公斤。后来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扭转“大跃进”极左路钱,兰州等地恢复青条生产。如皋产的青条因质量不及兰州,销量减少,于年停产。
旱烟台和水烟台
南通《博物苑》所载《雅致水烟台》中说:“在烟嘴部分,往往用翡翠、玛瑙,连接部分也多用金、银镶嵌。”可能是指的旱烟台。笔者早年曾在嫁妆店做过店员,卖过不少水烟台,都是苏州产的。贮水的水斗和吸管是用银焊接的,不需再加烟嘴。按铜的成色分为“赛银”、“真广”、“充广”三等。(可能水烟台原产于广东?)富家妇女用的水烟台将原有的铜索子换成精美的银索子,挂上白玉、玛瑙、翡翠小件,以作装饰。我曾见过大户人家陪姑娘妆奁中有银水烟台,是首饰店定做的,雕刻极为精致,比铜烟台略小些。《雅致水烟台》附图中,水烟台有高低两种。高的是吸皮丝用的;稍矮的(农民称为“野鸡尾子”式)是吸青条的。如皋人称烟管子为“烟台哨子”,顶上的烟盅是用紫铜或黄铜薄板做成镂空古钱图,镶嵌上去的,坏了可以换。装皮丝的稍大些。烟台内贮水要与哨子下端相平,水多了要吸到嘴里,水少了吸不到烟。烟台附件有镊子、刷子和签子,皮丝轻柔散松,用镊子夹少许放人烟盅;青条是硬块子,要用手指捻松,筛掉石粉杂质。如皋所销水烟台大部分产于苏州(“姑苏”是苏州古名),少数产于上海(“上洋”、“申江”)和汉口(“湖北”、“汉镇”)。先母生前所用皮丝烟台产于民国初年,烟缸盖子反面有“姑苏老XX双XX”字,因使用年久,已磨损不清楚。套子上有英文文饰。
一根小竹竿打通竹节,装上铜烟嘴和烟盅便是旱烟台。长的有八仙桌子高,老人可作手杖用;短的只有筷子长,可放在口袋里,是推车、挑担的劳动人民用的;从前做官、当差的也用短旱烟台。有钱的人用的旱烟台是紫竹或红木、乌木、鸡翅木管子;银子或白玉、玛瑙、翡翠、象牙做嘴子。考究的白铜烟盅儿外边有一道凸起的纵梗子,称为“怀中抱子”。我小时候看见如皋县政府东边有一家“老云成”烟台店,卖旱烟台嘴子和烟盅,也卖水烟台和其他铜器。柜台上空悬挂着一根三尺多长的旱烟台作为广告。
现在鼻烟、旱烟、水烟都成为历史,鼻烟壶、旱烟台、水烟台都是文物了。
作者:周思璋,年7月生于如城。文章先后在《如皋文史》《南通今古》《南通日报》《江海晚报》以及香港出版的《范仲淹研究文集》等报刊上发表。现为江海文化研究会会员,如皋市政协《如皋文史》特约撰稿人。著有《东皋话旧》。
—投稿—rgzz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jbyh/5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