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成功离不开他背后的两个女人
5月22日下午13时07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他的离去是中国国土上空的一颗巨星黯然褪去,但他的名字会永垂不朽。
这位低调又可爱的的伟人,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年轻的时候他曾做过一个“禾下乘凉”的梦。
在梦中,水稻比高粱还高,杆子比扫帚还长,稻谷比花生还大,那是他见过的最美好的风景。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我们不再饱受挨饿之苦,而这粒种子,是他妈妈华静在他幼年时为他种下的。
很多人看到袁隆平的第一印象,大多会认为他是农民出身。
这不奇怪,因为袁隆平看上去又黑又瘦,还经常穿着皱巴巴的衣服,经常做的事就是在烈日炎炎下,弯腰埋头于稻田中,大汗淋漓的观察稻田里的稻穗。
但袁隆平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
母亲华静出生于扬州一个大富之家,家境优渥,从小就被父亲送到英国的教会读书,这让华静不仅接受到西方礼仪与文化艺术,还讲得一口娴熟而流利的英语。
毕业后,华静在一所学校教授英语,而这所学校的校长袁兴烈后来成了她的丈夫。
袁隆平父母
袁隆平年出生,是华静与丈夫的第三个孩子。
那时候,我们国家处于战乱年代,动荡的局势迫使袁隆平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辗转多地。
但把教育放在第一位的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第一时间把孩子们送去学校。
袁隆平曾在受访时回忆:“我们家自祖辈起,就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我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幸运的。”
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位智慧的母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一个孩子,很可能也会培养出伟人;差的家庭教育毁掉一个孩子,很可能为社会培养一个恶人。
受过高等教育的华静知道,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物质富裕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安全感和满足感,但唯有内心世界充足,才能带给人一生的幸福。
袁隆平刚学会说话时,就接受了妈妈的英语启蒙,这也为他后期阅读外文书籍和文献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些书籍和文献,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接触到了外面更广阔的的世界。
华静常说,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因此她非常注重对孩子品德和情操的培养,除了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她还会挖掘孩子的各项潜力。
袁隆平的兴趣爱好广泛:拉小提琴、游泳、下棋、打球,可谓动静皆宜,文武双全。
不过这位多才多艺的可爱老人很谦虚,他形容自己:爱好自由、性格散漫。
华静很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教给孩子知识,并且总会在故事的结尾留下开放式的结局,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
这让袁隆平养成了爱思考爱探索的习惯,最后探索出一条让数亿人远离饥饿的道路。
好的教育不是填鸭式的把知识像倒沙子一样灌进孩子的大脑,完全不理会孩子是不是能够接受和消化吸收,一味的只追求倒沙速度,而不讲究沙子质量。
好的教育是启发式的教育,给孩子挑选好的沙子,像沙漏一样慢慢倒入,过程中让孩子不断地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自己喜欢并能坚持下去的路。
袁隆平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城市,对农田没有什么概念。
直到小学一年级,学校组织学生到郊区的农村果园郊游,接触大自然,同时增长见识。
他才第一次身临其境接触农业,但那时他只对果园中的桃子、葡萄,还有不常见的西红柿感兴趣。
回家后,华静告诉他:“我们餐桌上的粮食是土地里长的,身上的衣服也是土地里生长的棉花做成的,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
母亲无心的一句话,却在袁隆平幼小心灵里扎了根。
“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说。
我们每个人在孩童时代,都会有梦想成为的人,很多童言童语说着:“长大后我要当医生、警察、科学家……”,可是,成长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太多不确定因素,孩童时代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被慢慢磨平,我们只想追求稳定和快捷,真正记得童年梦想,并努力实现的人寥寥无几。
而袁隆平做到了,他一直记着自己的梦想,并坚持着,这一切与他母亲的支持分不开。
,袁隆平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偏远的小山村安江,华静还是从地图上才找到这个偏远的角落,叹息着对他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没有一个做母亲的舍得儿子过着整日风吹日晒的日子,华静自然也是舍不得儿子走这条路,但是她了解自己的儿子,他有一颗雄心壮志改变世界的心,她也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做到。
于是,一辈子生活在城市的大家闺秀,搬去了安江,陪伴儿子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袁隆平最忙碌的时候,还有另一个女人,陪伴着他追梦。
这个女人叫邓则,曾经是袁隆平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放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段时髦浪漫的爱情故事。
邓则是个活泼大方的女孩,而且能歌善舞,篮球打得很好,面对邓则,平时有点不谙风情的袁隆平,心动了。
体内的浪漫细胞活跃了起来,袁隆平提起笔来,洋洋洒洒给她写了一首热烈的情诗: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西东,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优秀的人会吸引同样优秀的人,邓则跳过了袁隆平不修边幅的外在,看到了他细腻的内心,红着脸答应了他的求爱。
两人才相恋一个月,在同事们的怂恿之下,袁隆平勇敢的冲上篮球场,向正在打篮球的邓则表白,当着大家的面表白:“邓则,我怕你被别人抢走,我们赶紧去镇政府把结婚证给办了!”
在大家的哄笑声中,袁隆平求婚成功,而邓则也没有犹豫答应了求婚。
没有婚纱,更没有钻戒,只有几把喜糖,和一间被布置成婚房的宿舍,袁隆平和邓则就这样,许下了相伴一生的承诺。
婚后的袁隆平,一心扑在了他的事业上,邓则肩负起了照顾家庭和三个孩子的责任,让袁隆平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科研道路是一条看不见底的深渊,也是一条曲里拐弯的路,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家人的支持是很难走下去的。
邓则清楚地知道,袁隆平的科研工作,是关系全国乃至全球人民命运的大业,所以在一人撑起整个家的漫长岁月中,她都毫无怨言。
袁隆平的父亲因为胃癌住院的时候,他的育种试验也到了关键环节,在海南抽不开身,医院看护老人。
劳累的她,在和袁隆平结婚后十多年,突然倒下了:急性病毒性脑炎让她陷入重度昏迷,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
袁隆平得知后,二话不说挑起了以往邓则肩上的重担,白天照顾老人和孩子;晚上就陪在妻子旁边,为她擦身子、换衣服,给她唱她最爱听的《喀秋莎》。
好的爱情,不仅是相互成长,更是相互扶持。一方打江山时,另一方为他稳固后方;当一方倒下时,另一方能够舍弃所有陪伴在身边。
在那段时间,袁隆平体会到了妻子的不容易,他也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好丈夫。
在袁隆平的悉心照料下,昏迷了半个月的邓则终于醒了;袁隆平也不敢掉以轻心,按照医生嘱咐,坚持帮她翻身、做按摩。一个月后,邓则奇迹般地康复了,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这一次的“失而复得”,让袁隆平意识到:如果没有邓则,自己的人生简直不敢想象。
从此,他变成了一个宠妻狂魔。
出差时永远记得给邓则买礼物。想给邓则买裙子,不知道哪个尺码合适,就干脆买了两条,让她自己选择。
邓则要过生日,就带她出门挑项链,做老婆的提款机。
在去年的90岁大寿上,他的第一口生日蛋糕,就是亲手喂到了老婆嘴里。
袁隆平和邓则用静水流深的情谊、相互扶持的几十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动人的模样。
妈妈教会袁隆平英文和西方哲学,而妻子邓则陪伴他研究杂交水稻,并照顾家人。
成功的男人背后总会有个坚强伟大的女性,袁隆平是幸运又幸福的,他的身后有两个伟大的女性。
没有她们的牺牲和付出,他也不会安心花费更多时间在专业上,中国很可能会少一个伟人,我们很多人也很可能还为吃不饱饭而发愁。
她们平凡又伟大,可敬又可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jbzd/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