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和鼻烟壶的那些事儿
(图为电影剧照,其中人物正在用小勺取鼻烟)
相传在明万历十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鼻烟带入中国,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逐步被中医文化所充实,形成了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的中式鼻烟,并传播开来,受到王公大臣的喜爱。
清康熙年间,曾三令五申禁止国人吸食点火的叶烟,唯独不禁鼻烟,其对鼻烟的喜爱可见一斑。当时,鼻烟不仅作为国礼相赠,还是一种风雅。
中式鼻烟与国外鼻烟并不相同,国外鼻烟如印度鼻烟其99%的成分是烟叶,与卷烟差别并不大。而中式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搀入犀牛角、冰片等名贵药材或玫瑰等香草类植物,经过精细加工,并密封在蜡丸中陈化后,数年乃至数十年后才成为有益于身心烟制物。
吸鼻烟的时候,除了鼻烟壶之外,还有几样工具比较常见,即鼻烟壶盖、烟碟、烟墩。鼻烟壶盖,即鼻烟壶上方封口的盖子。《清稗类钞》说道:“鼻烟壶……上有盖,镶以珍珠宝石。连于盖者为鍫,则以牙为之,以取烟。
(现代烟碟)
烟碟,即吸鼻烟时用以盛鼻烟的一种小碟。清代人吸鼻烟,用少量时,则用小勺挖出鼻烟吸食,而需用大量(如与人共享)时,即需要从鼻烟壶中倒在烟碟或者烟墩上。《清稗类钞》说,“鼻烟盛于壶,吸时倾出,盛于碟,乃以指蘸之入鼻。碟以晶、玉、牙、瓷为之。”《勇卢闲诘》则说,“鼻烟叠以象齿为之,刻铭四围。出入怀袖,久则色变如蜡。或如琥珀,亦可爱。也有以玉、翡翠、水晶为之者。”可见烟碟和鼻烟壶一样,讲求材质的精美。
(铜烟墩)
烟墩,其作用和烟碟相同。其形状一般为以铜制成的小墩,上方有朝向下的有弧度的凹陷,用以盛放鼻烟。具体说到烟碟和烟墩的区别,大概是烟碟便于携带,张三李四在茶馆碰见,一起尝点鼻烟,怀中掏出一个烟碟倒出一点鼻烟,就可以一起品尝了,而烟墩较之笨重,不易携带。不过话说回来,烟碟使用时,多半是在“按”鼻烟,所以有时不如烟墩之便于取用。
(图为《八旗子弟》剧照,人物正在用烟墩蘸取鼻烟)
说到鼻烟,不得不提鼻烟壶。鼻烟壶的出现是为了盛放鼻烟,为十足的生活器具。由于鼻烟的珍稀性,盛放容器也因此而身份抬升。为了取悦达官贵胄,能工巧匠往往在既成鼻烟壶的基础上,再进行艺术加工一番,材质上有象牙、玉石、翡翠、水晶,设计上则有内画、外雕。使其实用性与观赏性、收藏性集合在了一起,成就了一件件艺术珍品,受到了经久不衰的盛宠。
赏玩的烟壶,即金受申所说,“好烟壶只能供人欣赏,谁也不肯用来装烟,天天身上带着”,这里说的“好烟壶”,即说的是赏玩用的烟壶。赏玩的烟壶一般画工精美,主要是瓷壶、洋瓷壶和料器壶。
鼻烟壶小巧玲珑,不盈一握,质料精美,题材丰富,有着近年历史的它集多种民族传统工艺于一身,不得不说是中国艺术的缩影。内画鼻烟壶是其中翘楚:透明材质的烟壶,经磨砂处理,再用特制的勾笔蘸上墨色伸到内壁进行书画,难度之高有“鬼斧神工”之称。
我们称之为赏玩用鼻烟壶的这三种,绝不是“不能”装烟,而是“不肯”。笔者以前在族亲的古玩店内就看到过几只里面留有鼻烟的清代瓷烟壶和清代料器壶,只是说这些烟壶用来装鼻烟,多少有些顾虑。
如瓷烟壶,据说瓷烟壶最怕“朝内吹气”,一经吹气,就会炸裂(不过瓷烟壶装鼻烟的极多,注意保护即可)。
而料器壶,由于晚清多用内画,内画壶在装了鼻烟之后,装倒或取用的过程,很有可能破坏内画的画篇,使得其是去赏玩的价值,这才是他们很少被用来装鼻烟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lcbx/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