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医学FreeScience

长按   ·主要特点是细胞壁含有大量脂类,与其染色性、抵抗力、致病性等密切相关。   ·耐酸和抗酒精,一般不易着色;能抵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杆菌。   ·通常无鞭毛,无芽胞和荚膜。   ·引起的疾病均为慢性,有肉芽肿病变的炎症特点。·无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与菌体某些成分如索状因子、蜡质D及分枝菌酸有关。

一、结核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形态:细长或略带弯曲;培养基中可呈球状或丝状;陈旧培养物或干酪化的淋巴结中可见到分枝状排列。显微镜下常堆积成团、成束,排列无序,也有呈链状、索状。   染色:G+。抗酸染色红色。金胺“O”染色菌体可发荧光。   特殊结构:无鞭毛和芽胞,近年发现有荚膜。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气体环境:专性需氧。   温度环境:35~40℃,最适35~37℃;pH6.5~6.8。   特殊:还需适当的湿度。兼性胞内寄生菌。少量铁质可使细菌产生分枝杆菌生长素,促进生长。

  菌落特点:   生长缓慢,最快的分裂速度为18h一代。固体培养基(罗氏培养基):需2~6周才能长出菌落。菌落呈干燥颗粒状,不透明,乳白色或米黄色,表面呈皱纹状,形似菜花。   液体培养基:生长较快,形成菌膜。有毒力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可呈索状生长。   选择培养基:常用选择剂有结晶紫、孔雀绿、青霉素、萘啶酸、林可霉素、多黏菌素B等。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1、标本采集:应停药1~2d后再采集标本。采取能抑制污染菌的方法。若作分离培养,必须使用灭菌容器。 2、形态学检查:   1)直接涂片:萋-尼(热染法)或Kinyoun(冷染法)抗酸染色,找抗酸菌。   2)集菌涂片:主要方法有沉淀集菌法和漂浮集菌法。   3)荧光显微镜检查法:金胺“O”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分枝杆菌可发出荧光。   ·分离培养:人工、半自动、自动;噬菌体法。

3、生化试验(鉴定)

糖类发酵试验

触酶试验

耐热触酶试验

聚山梨酯-80水解试验

耐热磷酸酶试验

尿素水解试验

中性试验

烟酸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烟酰胺酶试验

结核分枝杆菌

-

+

-

-

-

+

+

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

+

+

·基因快速诊断:PCR反向膜探针杂交,DNA探针,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高效液相色谱。   ·耐药性:利福平耐药、链霉素、异烟肼。

4、结核菌素试验(OT):(1)、原理:细胞免疫或IV型变态反应。(2)方法:用OT或PPD所做的皮内试验。(3)、结果:阳性5mm红肿硬结直径2cm强阳性红肿硬结直径2cm;阴性红肿硬结直径5mm;(4)、意义:阳性:已感染过结核,但不一定有结核病;强阳性: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阴性:未感染过结核,应排除感染初期或免疫力低下。

5、抵抗力:含大量脂质,抵抗力强,但对湿热及紫外线敏感。

6、变异性:结核杆菌易发生菌落、形态(L型)、毒力(BCG)、免疫原性和耐药性变异。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1、致病物质:

(1)、脂质:磷脂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分枝菌酸与菌体的抗酸性有关;索状因子能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蜡质D能激发机体的IV型变态反应;硫酸脑苷脂能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

(2)、蛋白质:诱发变态反应。

(3)、多糖:与蜡质D结合能引起局部病灶的细胞浸润。

(4)、分枝杆菌生长素:脂溶性的铁螯合物,可将铁转运到菌体内。

2、所致疾病:   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的肺结核最多见。肺外感染可发生在脑、肾、肠及腹膜等处。   Koch现象:结核的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所产生,称为Koch现象。

     二、麻风分枝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   形态:G+束状或团状排列。较结核杆菌短而粗,用药后断裂为颗粒状、链状。抗酸染色着色均匀。用药后着色不均匀,称为不完整染色菌。无动力、无荚膜和芽胞。 2、培养特性   尚未人工培养成功,已用犰狳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   特殊:   典型的胞内寄生菌,该菌所在细胞胞质呈泡沫状,称麻风细胞。

(二)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所致疾病:麻风病:一种慢性传染病,早期主要损害皮肤、黏膜和神经末梢,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   人类是麻风分枝杆菌的唯一宿主,也是唯一传染源。   麻风病根据机体的免疫、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将多数患者分为瘤型、结核样型和界限类综合征。 

三、非典型(非结核)分枝杆菌   ·除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均称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或非典型分枝杆菌。   ·染色性同样具有抗酸性亦称非结核抗酸菌。   ·有14~17个非典型菌种能使人致病,以第Ⅲ群鸟-胞内分枝杆菌和第Ⅳ群偶发分枝杆菌及龟分枝杆菌为多。近年发病增多。   ·可侵犯全身脏器和组织,以肺最常见,其临床症状、X线所见很难与肺结核病区别,而大多数非典型菌对主要抗结核药耐药。

20

第二十章 不发酵菌及检验

  不发酵菌概述   不发酵或仅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大部分为专性需氧菌。   包括13个属。大多为条件致病菌。   除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个别假单胞菌外,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   氧化-发酵(O-F)试验是确定非发酵菌与发酵菌以及测定非发酵菌是否利用糖的基本试验。   麦康凯琼脂上: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生长,而莫拉菌属和艾肯菌属等不生长。

     一、假单胞菌属(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G-细长杆菌。无芽胞,无荚膜。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   2、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气体环境:专性需氧。   温度环境:最适35℃,4℃不生长。   菌落特点:   普通琼脂平板:圆形大小不一,边缘不整齐、扁平、隆起、光滑湿润且常呈融合状态的菌落。   血液琼脂平板:扁平、湿润、有特殊气味的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有金属光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选择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微小无光泽半透明菌落,48h菌落中心常呈棕绿色。(SS琼脂培养基)类似沙门菌的菌落,稍久菌落可呈棕绿色。   产生的主要色素:①绿脓素,为蓝绿色,无荧光性;②绿色荧光素。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1、标本采集:根据病情采集相应的临床标本。   2、分离培养:   依据菌落特征、色素(约10%菌株不产生色素)、气味等以及涂片染色结果。   3、生化试验(鉴定)

糖类发酵试验

氧化酶试验

触酶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明胶液化试验

尿素水解试验

吲哚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硫化氢试验

分解葡萄糖、木糖,产酸不产气

+

+

+

+

+

-

+

-

4、耐药性   具有多重耐药。初代敏感的菌株在治疗3~4d后可能发生耐药。亚胺培南耐药主要原因之一是产生金属酶。

(二)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俗称绿脓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引起的局部感染常见于烧伤或创伤后,亦可引起中耳炎、角膜炎、尿道炎和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引起心内膜炎、肺炎,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死亡率甚高。

  

二、假单胞菌属   (一)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1、革兰阴性杆菌。端鞭毛1~8根,有动力、无芽胞、无荚膜。   2、菌落不溶血,有黄色素。   3、氧化酶阴性,葡萄糖缓慢氧化,可水解七叶苷、液化明胶、DNA酶阳性并可使赖氨酸脱羧。

     (二)不动杆菌属   1、G-球杆状,并成对排列,可单个存在。无芽胞、无鞭毛。   2、专性需氧菌。   3、“三阴”:即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阴性和动力阴性。   临床重要的为醋酸钙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洛菲不动杆菌。

     (三)产碱杆菌属 1、G-短杆菌,有时呈弧状,单个、成对或链状排列。无芽胞,多数菌株无荚膜,本菌属菌为周毛菌。   2、需氧,液体培养基中浑浊生长,表面形成菌膜,管底形成黏液沉淀;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氨,使pH上升可至8.6;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3、氧化酶、触酶均阳性,不分解糖类,O/F培养基中呈碱性反应,尿素、硫化氢、吲哚、明胶液化均阴性。   4、人肠道及皮肤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感染。

     (四)黄杆菌属   1、G-杆菌。无动力、无芽胞、无荚膜。   2、血平板上典型菌落呈淡黄色、黄色或棕黄色。   3、氧化酶、触酶、磷酸酶阳性。   4、芳香黄杆菌、脑膜炎败血性黄杆菌较常见。   

(五)莫拉菌属   1、G-杆菌,具有多形性。   2、营养要求较高,最适生长温度为32~35℃。   3、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无动力,不分解任何糖类,吲哚试验阴性。   4、可从人类或温血动物体内检出。是导致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的病原体。

(六)军团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G-杆菌。常规染色不易着色。有端生或侧生鞭毛。无芽胞、无荚膜、有菌毛。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苛刻。   气体环境:专性需氧。   在含有2.5%~5%CO2环境中生长良好。   温度环境:最适36℃。   菌落特点:初次分离需L-半胱氨酸,培养基中含铁盐可促进生长。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培养基:培养3~5d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有光泽的菌落。      (3)抗原   具有0、H抗原,H抗原无特异性,0抗原具有特异性。   (4)抵抗力   人工管道的水源中常存在此菌,如医院空调冷却水中常有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2、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标本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胸水、肺组织及血液等。   形态学检查:意义不大。   分离培养:培养难度大。   分离培养后的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进行生化试验。也可利用PCR技术及荧光抗体染色进行鉴定。   生化试验(鉴定)

糖类发酵试验

氧化酶试验

触酶试验

不分解糖类

部分+

+

  血清学诊断   检测军团菌抗体IgG、IgM。

3、致病性及临床意义可引起军团病,主要由嗜肺军团菌导致。   轻症型类似流感,患者有发热、头痛、无力等症状。重症型是以肺部感染为主要特征,常导致多器官损害,最终导致呼吸衰竭死亡。

21

第二十一章 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及检验(小细菌)

     小细菌   ·菌体小,形态近似球杆菌。   ·无动力,无芽胞。   ·对营养要求较苛刻。   ·主要包括嗜血杆菌属、鲍特菌属、布鲁菌属等。

   一、流感嗜血杆菌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形态:G-急性感染标本为短小球杆菌,恢复期或长期人工传代培养后可呈多形态性。着色较浅。苯酚复红或亚甲蓝单染色,呈现两端浓染现象。   毒力株(黏液型菌株)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6~8h有明显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   温度环境:最适37℃,pH7.6~7.8。 培养特性   菌落特点:   普通培养基中须加入X和V因子。加热血平板(巧克力平板):18~24h后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呈露滴状的小菌落。在其中加一定量抗生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克林霉素)制成选择培养基可提高检出率。   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菌落越小,此称为卫星现象,这有助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   液体培养基:有荚膜的菌株均匀混浊生长,无荚膜的菌株颗粒状沉淀生长。

(二)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1、标本采集:根据病情采集相应的临床标本。   2、形态学检查:G-短小杆菌或多形态杆菌。   3、分离培养:   巧克力琼脂平板或选择性巧克力琼脂平板,经37℃培养24~48h。根据菌落形态、涂片染色、卫星现象,X、V因子需求与否判断。 4、生化试验(鉴定)

糖类发酵试验

硝酸盐还原试验

胆汁溶菌试验

吲哚试验

分解葡萄糖只产酸,不分解乳糖或甘露醇

+

+

部分+

  ·荚膜肿胀试验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1、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   2、原发性感染多由b型荚膜强毒株引起,为急性化脓感染,如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包炎及败血症等。   3、继发感染主要在流感、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感染后发生,多为无荚膜菌株引起。如慢性支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二、其他嗜血杆菌   1.副流感嗜血杆菌:形态、菌落与流感嗜血杆菌相似,也能产生卫星现象,在生长过程中只需要V因子而不需要X因子。可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心内膜炎等。   2.杜克嗜血杆菌:生长需要X因子,不需要V因子。可引起软性下疳。   3.埃及嗜血杆菌   4.嗜沫嗜血杆菌:生长只需X因子,不需V因子。可引起心内膜炎、脑水肿、肺炎、脑膜炎、继发性菌血症等。   5.溶血嗜血杆菌:生长需X因子和V因子。可引起呼吸道感染。

     三、弗朗西斯菌属   1、主要有土拉弗朗西斯菌和新凶手弗朗西斯菌。   2、是野生动物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类多由于接触患病动物而感染。   鲍特菌属   3、G-小杆菌。无芽胞,有荚膜。   4、抵抗力弱,56℃30分钟、日光照射1小时可致死亡。   5、营养要求很高,血平板及巧克力平板不生长,常用鲍-金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   6、不发酵糖类,硝酸盐、枸橼酸盐、H2S、吲哚、明胶阴性。   7、毒素:百日咳毒素、丝状血细胞凝集素和腺嘌呤环化酶毒素。   8、百日咳鲍特菌和副百日咳鲍特菌是百日咳的病原菌。

     四、布鲁菌属   1、G-小杆菌或球杆菌。无动力,无芽胞和荚膜。   2、需氧,营养要求较高。能利用葡萄糖等糖类,尿素酶阳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3、含有A抗原和M抗原。   4、凝集反应,PCR检测,抗体检测。   5、人畜共患,引起布鲁菌病,主要表现为菌血症。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首先侵犯局部淋巴结,之后入血,再进入各脏器,患者热型呈波浪热。

     五、巴斯德菌属   1、G-球杆菌。无动力,无芽胞。   2、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3、触酶、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能还原硝酸盐。   4、临床常见的多为杀巴斯德菌及嗜肺巴斯德菌、溶血巴斯德菌、犬巴斯德菌。人类感染多是通过被狗、猫咬伤或抓伤所致。

22

第二十二章 衣原体及检验

一、衣原体

(一)概念、分类和命名一群体积较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内专性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壁缺乏肽聚糖。   根据抗原构造和DNA同源性的特点分四个种,包括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及家畜衣原体,其中前三个种对人致病。   不耐热,耐寒。对多种抗生素较敏感。   寄生于人类、哺乳类及鸟类,仅少数致病。

(二)生物学性状 1、发育繁殖周期与形态染色   (1)原体:外有胞壁,内含致密的核质,为成熟的衣原体。吉姆萨染色呈紫色,Macchiavetllo染色呈红色。无繁殖能力,但有高度的感染性。   (2)网状体又称始体:无胞壁,胞浆内无致密的核质,而有纤细的网状结构。吉姆萨染色和Macchiavello染色均呈蓝色。为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能在胞外存活,无感染性。   (3)包涵体:在易感细胞胞浆内含增殖的始体和子代原体的空泡。吉姆萨染色深紫色。碘液染色深褐色。

  发育繁殖周期与形态染色   

 2、抗原   有属、种、型等特异性抗原。包括衣原体LPS和外膜蛋白。   3、抵抗力   抵抗力弱,不耐热,加热50℃经30min或56~60℃5~10min可杀死,但耐寒,在冰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对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利福平较敏感。

(三)微生物检验   1、标本采集:   沙眼急性期--结膜病灶刮片(2SP培养基)   性病淋巴肉芽肿--腹股沟淋巴结脓液或生殖道上皮细胞刮片   鹦鹉热衣原体--血液、痰或咽喉分泌物   肺炎衣原体--痰液、鼻咽拭子分泌物(24小时内接种或置-70℃保存)

2、形态学检查:寻找上皮细胞内的包涵体。   (1)吉姆萨(Giemsa)染色:原体呈紫红色,始体呈蓝色,包涵体呈深紫色。   (2)碘液染色:包涵体成深褐色,而细胞的其他部分呈黄色。沙眼衣原体碘染色阳性。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碘染色阴性。   (3)可利用抗LPS单抗进行直接法荧光抗体染色检测上皮细胞内的衣原体抗原。   3、分离培养   专性细胞内寄生。   将检查标本用链霉素处理后接种于6~8d龄鸡胚卵黄囊中生长繁殖,并可在卵黄囊膜中找到包涵体、原体和始体颗粒,也可在传代细胞(如McCoy和HeLa株细胞)中培养。   用小鼠腹腔、颅内或滴鼻接种,小白鼠对不同种衣原体的敏感性不同,可以分离鉴定衣原体。

4、酶免法检测抗原。   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探针、PCR方法。   检测抗体:用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免疫荧光法、酶免法检测抗体。

(四)致病性及临床意义1、沙眼衣原体   (1).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引起,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2).包涵体结膜炎:由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引起。   (3).泌尿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沙眼生物亚种可经性接触传播引起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男性尿道炎。女性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不孕症。   (4).性病淋巴肉芽肿:沙眼衣原体性病淋巴肉芽肿生物亚种所致,主要经性接触传播,主要侵犯淋巴组织,发生化脓性炎症和慢性肉芽肿,有些可形成瘘管。

2、鹦鹉热衣原体   主要引起鸟类或家禽感染,以气溶胶形式传给人,使人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毒血症。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肺炎。3、肺炎衣原体   飞沫或呼吸道传播。引起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以肺炎为主,常可呈地方性、散发性流行。也可引起慢性感染。

23

第二十三章 立克次体及检验

第一节 概述   ·一类微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DNA和RNA。   ·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血性疾病。   ·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大小介于一般细菌与病毒之间。   ·G-,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   ·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分类   对人类致病的立克次体有五个属:   立克次体属:分2个生物型,斑疹伤寒群、斑点热群。   柯克斯体属   东方体属(恙虫病群)   埃立克体属   巴通体属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形似小杆菌,具有多形性。无鞭毛或荚膜。一般不易着色。立克次体的结构与G-菌非常相似,但脂类含量比细菌多,细胞壁弹性较大。兰染色阴性,但一般不易着色,常用Giemsa、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各种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存在部位有所不同。普氏立克次体分散于胞质中   恙虫病立克次体多在胞质近核处堆积   Q热立克次体则在胞质的空泡中定位   斑点热立克次体除位于胞质外,也可在核内发现。   埃立克体单个或包涵体形式存于宿主细胞膜包被的空泡内。

2、抗原:群特异性和种特异性。群特异性抗原是立克次体悬液经乙醚处理后获得的可溶性抗原,种特异性抗原,为颗粒性抗原。   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菌体抗原(OX19、OX2、OXK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因而临床上常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关抗体的检查。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3、培养特性:除巴通体外,其他立克次体只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立克次体的分离繁殖常用方法有鸡胚卵黄囊培养、细胞培养。接种豚鼠等动物可用于立克次体的初代分离。   汉赛巴通体接种新鲜巧克力平板,在35℃、5%CO2环境中培养2周左右才出菌落。

 二、致病性·立克次体病·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立克次体)→Q热

 三、微生物检验   (一)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在病程第1周内并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前采集患者血液5~10ml,立即在患者床边接种于动物。血清学检查标本一般采集3份血液标本,分别取自病程早期、病后10~14d及病后21~28d。   (二)标本直接检查   1.立克次体的染色法:多用于脏器标本的检查。标本印片、固定后用荧光抗体染色或常规染色镜检。必要时作切片检查。   2.核酸检测:采用PCR技术和核酸探针检测。

(三)立克次体培养法   1.立克次体分离: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和Q热病原体分离多用动物接种。常用动物有豚鼠、金黄地鼠、小白鼠、大白鼠及家兔等。汉赛巴通体用人工培养基,埃立克体用细胞培养。   2.分离株的大量繁殖及保存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或细胞培养。   (四)血清学试验:立克次体病实验诊断和鉴定病原体的重要手段。患者双份血清的试验结果,有利于立克次体病现症诊断。   1.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ELISA间接法是目前检测标本中特异性抗体的常用方法。单份血清滴度≥1:者有现症诊断意义,一般滴度在1:16或以上即为阳性,4倍增长可作为立克次体病的现症诊断。

  2.凝集试验   分为特异性凝集和非特异性凝集试验两种。   (1)特异性凝集试验:微量血凝试验达1:8以上者为阳性。间接凝集试验滴度在1:50以上有诊断价值。   (2)非特异性凝集试验:外斐试验常用于立克次体属的三个生物型的诊断。一般血清滴度达1:即为阳性,病程中双份或多份血清试验,至少效价有4倍增长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节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多形性。有球形、球杆状、长杆状或长丝状。比细菌小。在感染细胞内大多聚集成团分布在胞浆内。   染色:G-不易着色。吉姆萨染色紫红色;Macchiavello染色红色;Giménez染色红色,背景为绿色。   特殊结构:最外表含有黏液层和微荚膜结构。   2、培养特性专性细胞内寄生。   鸡胚成纤维细胞、L细胞和Vero细胞:繁殖一代需要6~8小时,培养时需要CO2。   动物接种:常用豚鼠,每日观察动物1~2次,注意观察其活动及饮食等有无异常情况。   3、抗原   有两类特异性抗原:群特异性抗原,与黏液层的脂多糖有关;种特异性抗原,与细胞壁外膜的表面蛋白成分有关。 4、抵抗力   对热敏感,耐低温和干燥。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类抗菌药物敏感。磺胺可刺激其增殖。

(二)微生物检验1、标本采集:   病程第一周内并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前采集患者血液5~10ml,立即床边接种于动物。血清学检查标本一般采集3份血液标本,分别取自病程早期、病后10~14d及病后21~28d。   活检或尸检组织标本研磨制成10%~20%悬液,低速离心取上清接种,若标本有细菌污染,可加青霉素(~0IU/ml)置室温作用30min后接种动物。 2、形态学检查:染色及免疫荧光检测。   多用于脏器标本的检査。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脾、肺及心瓣膜赘生物中有立克次体,也可在肝、肾及皮疹活检组织中检出。 3、核酸检测:PCR、核酸探针等。   MadridE株染色体环状DNA,G+C含量为29.1mol%;Wilmington株单链环状DNA,G+C含量为28.9mol%。 4、血清学试验   抗原检测:用免疫荧光法鉴定感染动物脏器、鸡胚卵黄囊、细胞培养物中的特异性抗原;并用已知抗原测定动物恢复期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抗体检测:主要采用外斐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等进行抗体检测。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脂多糖、脂酶A及微荚膜样黏液层。   ·所致疾病:地方性斑疹伤寒。啮齿类动物是主要储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   以高热、头痛、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有的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实质性器官损伤。

第三节恙虫病立克次体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多形性。以球杆状或短杆状为常见。比细菌小。分布在细胞质内,密集于细胞核旁。   染色:G-,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Macchiavello染色呈蓝色;Giménez染色呈暗红色。背景为绿色。 2、培养特性专性细胞内寄生。   鸡胚卵黄囊培养或细胞培养。   动物接种:小鼠。   3、抗原   耐热性多糖抗原和特异性抗原。与变形杆菌OXk株具有共同抗原成分。

二、微生物检验 血清学检查:外斐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死后所释放的毒素样物质。   ·所致疾病:恙虫病。   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给人。   疫区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日本和我国的东南与西南地区。   可表现为高热,寒战、头痛、肌肉痛。皮疹一般在发病后3~8天出现。严重者常出现并发症,包括肺炎、肝炎、心脏的病变、肾功能损害、脑膜炎和脑炎等。

第三节贝纳柯克斯体   ·专性细胞内寄生,在细胞空泡中繁殖。   ·有荚膜,呈绒毛状。可有芽胞。   ·颗粒性抗原。   ·抵抗力强,对乙醇、乙醚、三氯甲烷等脂溶剂敏感。   ·致病物质为脂多糖。导致Q热。对人的感染力特别强,是立克次体中唯一可不借助于媒介节肢动物,而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后,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人及动物。   ·患者有发热、头痛及肌肉痛,还会出现肺炎和肝炎为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埃立克体   ·G-小球菌,呈多形性,Romanowsky染色呈蓝色和紫色。电镜下受侵细胞胞质内可见包涵体。   ·有7种主要蛋白抗原。   ·有腺热埃立克体、查菲埃立克体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3个种,分别引起人腺热埃立克体病、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及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第四节汉赛巴通体   ·弯曲的杆状小体,呈多形性。   ·革兰染色阴性、Giemsa染色呈紫蓝色,镀银染色呈黄色。   ·初分离的汉赛巴通体有菌毛。   ·唯一可胞外生长的立克次体。   ·营养要求苛刻的需氧杆菌,用新鲜血琼脂或巧克力、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以及心脑浸液或心浸液琼脂等。于35~37℃5%C02环境下培养。   ·可引起人类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紫癜和猫爪病。

24

第二十四章 支原体及检验

 第一节概述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   ·支原体科分为支原体和脲原体两个属。在支原体属中,对人有致病性的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而脲原体属中,对人致病的有解脲脲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个体微小,大小约0.2~0.3μm,呈高度多形态。G-,但不易着色,常用吉姆萨染色。   ·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是与细菌区别的主要特点。支原体的细胞膜胆固醇类含量高。凡能作用于胆固醇的物两性霉素B、皂素及洋地黄苷均可破坏细胞膜致其死亡。   2、抗原 细胞膜外层蛋白质是主要的特异性抗原,具有免疫源性。   3、抵抗力 不耐热,45℃经15~30分钟或55℃经5~15分钟即告死亡。耐冷,不耐干燥。对一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被重金属盐类、苯酚、来苏儿等化学消毒剂灭活。   对抑制或影响蛋白合成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敏感。因无细胞壁,对渗透压敏感。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不敏感。

 4、培养特性   大多数需氧或兼性厌氧,通常在含95%N2、5%CO2的微需氧环境中生长良好。   营养要求较高:需在含牛心浸液、马血清与酵母浸液等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特征与细菌L型菌落极相似,37℃培养3~10d菌落呈“荷包蛋”样。两者不同点在于细菌L型在无抗生素等诱导因素作用下易返祖为原菌,而支原体不出现返祖现象。 5、生化反应   常以发酵葡萄糖、水解精氨酸和尿素等生物学特性不同,作为初步鉴别支原体的依据。   四氮唑还原能力、亚甲蓝抑制、溶解红细胞、吸附红细胞等生物学特性不同,作为支原体进一步鉴别的依据。

6、微生物检验   由于支原体无固定形态,染色结果不易与标本中的组织碎片等杂物区别,故取患者标本直接镜检对各种支原体的诊断意义不大。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靠分离培养与血清学检验。

  

第一节肺炎支原体

一、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结构:呈高度多形态,有球形、杆形、分支丝状等。个体微小。G-,不易着色,吉姆萨染色呈淡紫色。特殊:无细胞壁是与细菌区别的主要特点。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通常在含95%N2、5%CO2的微需氧环境中生长良好。   温度酸碱:最适pH7.6~8.0。   菌落特征:常以牛心消化液为基础另加20%小牛血清及新鲜酵母浸液制成液体或固体培养基。微需氧培养,初次分离需1~2周才长菌落。菌落常不出现“荷包蛋”样,需经数次传代后,菌落开始典型。二、微生物检验   1、生化反应:(1)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试验:使无色TTC还原为粉红色。(3)生长抑制试验(GIT)和代谢抑制试验(MIT)。(4)红细胞吸附试验:肺炎支原体的菌落能发生红细胞吸附。

  2、血清学试验   特异性血清学试验:   ELISA技术。   补体结合试验:诊断肺炎支原体常用的血清学方法。   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主要检测IgM抗体。   非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冷凝集试验(一般血清滴度≥1:64即为阳性,病程中双份血清至少效价有4倍增长,近期感染可能性越大)。   3、核酸检测:PCR试验快速检测。

  三、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可从口腔、呼吸道分离到,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是人类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儿童和青年易感,首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然后下行引起肺炎、支气管炎。

  

第二节解脲脲原体

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解脲脲原体是人类生殖道最常见的寄生菌之一,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致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若上行感染,还可引起男性和女性的其他泌尿生殖道炎症。   ·解脲脲原体还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呼吸道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四节人型支原体   ·形态结构与解脲脲原体相似。   ·能分解精氨酸产NH3,不分解尿素和葡萄糖。   ·在液体培养基中因分解精氨酸产氨,pH增至7.8以上,易死亡。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大小为40~60um,个别菌落达~um,呈典型“油煎蛋”样。   ·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泌尿生殖道,通过性接触传播,可引起盆腔炎、输卵管炎、产后热、阴道炎、宫颈炎及肾盂肾炎等。   ·感染胎儿和在分娩时感染婴儿,如脑膜炎、脑脓肿、硬脑膜下脓肿等,造成新生儿感染和死胎。

第五节穿通支原体   ·杆状或长烧瓶状。一端为尖形结构,具有黏附、穿入细胞的作用。   ·营养要求高;生长较慢。在改良的SP-4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呈“油煎蛋”样;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呈透明状。   ·发酵葡萄糖,水解精氨酸,但不分解尿素。   ·穿通支原体、发酵支原体、梨形支原体三种新支原体是加速AIDS进程的一个协同因子。

发酵糖类

精氨酸水解

尿素分解

四氮唑还原

肺炎支原体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

生殖道支原体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人型支原体

-

+

-

解脲脲原体

-

-

+

-

穿通支原体

+

+

-

平台仅作分享,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目前000+人已







































白癜风治疗偏方
贵阳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kelintianji.com/lcbx/2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